回到顶部
当前位置: 首页 >> 新闻中心

硕士研究生蔡明山回乡种地,推行耕地“宜机化改造
——为推广农业机械化“铺路”

时间:2023-06-03


      一场春雨过后,大地上绿油油的小麦青翠欲滴。4月25日,站在平昌县板庙镇红宝村宽阔平整的麦田里,平昌县旭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蔡明山喜上眉梢。在他的脚下,颗粒饱满的麦穗似海浪般随风舞动。再过约二十天,小麦即将迎来收获。
  数年前,这里曾是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耕地。耕地面积小、坡度大,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。由于低产低效,部分农田甚至成了杂草丛生的撂荒地。
  从曾经高低起伏的低产低效耕地蝶变为如今宽阔平整的优质耕地,这一切改变的发生,得从蔡明山返乡创业开始说起。他的返乡创业,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。
  放弃高薪 硕士研究生回家种地
  细细数来,今年是蔡明山返乡创业、从事农业生产的第9个年头。9年的磨炼,让这个意气风发的小伙子褪去了曾经的青涩,变得更加成熟稳重。对于未来要走的道路,他愈发信心坚定。
  2013年,蔡明山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工智能专业研究生毕业后,便来到绵阳的一家企业工作。虽说企业收入待遇颇为可观,但蔡明山却感到不自在。
  “那段时间,我一直在思考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走。”蔡明山回忆到,由于自己长期在农村长大,常年与农业、农民打交道,对家乡土地有着深厚感情。经过仔细思考后,2014年年底,蔡明山辞掉企业的高薪工作,回到家乡平昌县青凤镇(现已并入板庙镇),开始从事农业生产。
  人们常说:搞农业,又苦又累还没前途。我的目标,就是要改变人们的传统认知,让农业成为一个有出路、有潜力、有前途的行业。蔡明山暗暗下定决心。
  如何才能让农业有出路、有潜力、有前途?“毛主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: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。”对此,蔡明山深以为然。
  对于平原地区而言,耕地平缓宽阔、运输条件便利,推广农业机械化可极大提升农业生产力、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。但平昌县地处秦巴山区,地势起伏大、耕地狭小破碎,推广农业机械化难度极大。“当时不少人都觉得我是一时头脑发热,认为在平昌推广农业机械化无异于‘天方夜谭’。但我学的人工智能专业,我相信,将机械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将大有可为。”蔡明山信心十足。
  如何破解地势起伏大、耕地狭小破碎这一难题?推行耕地“宜机化改造”是解题之道。
  “所谓‘宜机化改造’,就是通过改造耕地,让耕地适应机械耕作需要。”蔡明山介绍,通过土地整理,能够降低耕地坡度,并将曾经的“巴掌田”变为良田。在推行耕地“宜机化改造”的同时,再配套修建田间作业道路,便能成功实现在山区推广农业机械化。
  宜机化改造 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
  目标明确、方法既定,蔡明山很快便将创业计划付诸行动。
  自2014年返乡创业以来,几年时间里,蔡明山陆续在板庙镇流转土地1600余亩,并对耕地进行“宜机化改造”,用以轮种小麦、高粱。今年年初,蔡明山又在平昌县元山镇流转土地1000余亩。如今,板庙、元山两镇总流转面积逾3000亩。
  推广农业机械化,机械是关键。在进行耕地“宜机化改造”的同时,蔡明山又着手购买农业机械。
  走进旭农农机专业合作社,一排排收割机、植保机、拖拉机等农机在仓库中整齐排列。“这几年,我们陆续投资购买了近200台农机,其中大中型机器30余台,可满足从播种到收获全流程的需要。”蔡明山介绍,专合社还与江口醇酒业签订了订单收购协议,有效解决了小麦、高粱的市场销售问题。
  农业机械化,带来的效率提升是惊人的。
  以即将到来的小麦收割为例,平均每台收割机每天可收割小麦近30亩。“今年播种的1100余亩小麦,可在10天之内收割完毕。”蔡明山说,如果人工收割小麦,平均每人每天只能收割1亩左右,那农业机械化可将收割效率提升20倍以上。
  农业机械化的优势不仅体现在收割,还体现在晾晒、运输等多个环节。在蔡明山的粮食加工仓库中,一台高10余米的矩形循环式烘干设备格外惹人注目。“小麦收割回来后,直接到烘干设备中进行烘干,无需再看老天爷的‘脸色’进行晾晒。烘干后,再通过传送带直接传输到运输车上,实现了从收割到烘干、运输全流程机械作业,平均每小时可处理小麦10吨以上。”蔡明山介绍,在烘干、运输环节,仅仅只需要6名工人从事灰尘清理、包装袋打包等基础工作。
  不仅如此,蔡明山还把目光放到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和智慧农业上来。通过租赁农机设备、培养农机技能人才等方式,越来越多的群众体会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高效和便捷。
  “我最初返乡创业的目标,不在于自己要挣多少钱,而是想让更多人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好处,从而真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、推动农业现代化。”蔡明山说。
  如今,蔡明山的目标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。今年2月,在蔡明山等人的积极倡导下,巴中市农业机械化协会正式成立。该协会将整合农人、农机、农技,通过系统化、信息化调度等措施,构建全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,提高我市农业现代化水平,助力全市乡村振兴。
  小麦收割日期将近,在板庙镇连片的耕地里,沉甸甸的麦穗将麦秆压弯了腰,预示着新一年的丰收景象。蔡明山正以自己的实际行动,努力描绘着科技助力、高效便捷的农业生产现代化美好新蓝图。(记者 郑栋梁)
文章来源:巴中日报 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
< 前一个:恩阳区坚持“五化联动”建强现代农业园区
> 后一个:巴州区创新农机专合社发展模式
Copyright © 2023 巴中市农业机械化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.  蜀ICP备2023002456号
关于协会 | 协会章程 | 在线留言

协会抖音号